浮云离披久不合,太阳独行乾万物。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5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浮云

唐·杜甫

浮云离披久不合,太阳独行乾万物。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士实求仙。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浮云长时间地离散飘荡,久久未能聚合,太阳孤独地照耀着,使万物干燥,在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我未能回家与妻儿团聚,名义上是去寻找道士,实际上是在寻求长生不老之术。

释义

首句“浮云离披久不合”描绘了浮云离散、天空无云的景象,象征着时局的动荡不安或个人心境的孤寂,次句“太阳独行乾万物”则通过太阳孤独照耀、万物干燥的景象,进一步强调了孤独与干燥的氛围,后两句则转而叙述诗人在腊日未能归家,而是去寻找道士求仙的情境,透露出诗人内心的迷茫与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浮云和太阳的意象开篇,营造了一种孤寂、干燥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寓情于景,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迷茫,后两句则通过叙述诗人在腊日的行为,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超脱现实的追求,整首诗语言简洁凝练,意象鲜明生动,情感深沉含蓄,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杜甫晚年时期,当时,杜甫经历了长期的漂泊流离,对社会的黑暗和个人的不幸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渴望找到一种超脱现实的方式,以摆脱内心的痛苦和迷茫,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通过描绘浮云、太阳等自然景象以及自己寻求道士求仙的行为,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无奈和对超脱现实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杜甫晚年时期对生命、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