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关键词为“但愿君王诛宰嚭,不愁宫里有西施”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罗隐的《西施》,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原文: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只因览胜探奇处,岂料成名不朽时。
但愿君王诛宰嚭,不愁宫里有西施。
作者及朝代: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区新登镇)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诗人,他生活在晚唐五代时期,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归隐九华山,以诗酒自娱。
作者简介:
罗隐自幼聪颖,但仕途不顺,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举,他性格直率,敢于直言不讳,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有深刻的洞察和批判,他的诗作风格独特,语言犀利,寓意深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国家的兴盛和灭亡自有其时机和命运,吴国人又何必怨恨西施呢?如果西施真的能够颠覆吴国,那么越国后来灭亡又是谁的责任呢?只是因为她游览胜地、探寻奇观,哪里料想到会因此成名并流传不朽呢?但愿君王能够诛杀奸臣宰嚭,那样就不用愁宫里会有像西施这样的红颜祸水了。
释义:
这首诗通过反问和假设的方式,对“红颜祸水”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批判,诗人认为国家的兴亡自有其内在的原因和时机,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个女子,他也指出了奸臣宰嚭在吴国灭亡中的关键作用,并希望君王能够明辨是非,诛杀奸臣,从而避免国家的灭亡。
赏析:
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寓意,对“红颜祸水”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有力的反驳,诗人通过反问和假设的方式,巧妙地揭示了国家兴亡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强调了政治腐败和奸臣当道是导致国家灭亡的重要原因,诗人也表达了对明君贤臣的期望和向往,希望他们能够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贡献。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晚唐五代时期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奸臣当道,百姓生活困苦,诗人罗隐身处这样的环境中,深感国家的危机和人民的苦难,因此他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忧国忧民之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触,唤醒人们的觉悟,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罗隐的《西施》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寓意的诗作,也是一首反映晚唐五代时期政治环境和社会现实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