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史
唐·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谋臣本自系安危,贱妾何能作祸基。
作者及朝代
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生活在晚唐时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容在诗坛上独树一帜,尤其擅长爱情诗和无题诗,但咏史诗也多有佳作。
作者简介
李商隐自幼聪颖,文思敏捷,早年曾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和培养,他的仕途并不顺畅,因卷入牛李党争而多次遭贬,他的诗歌情感真挚,构思新奇,语言优美,常寓深意于曲折的描写之中,给人以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联想。
译文
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都源自勤俭,衰败则起于奢华,哪里一定要用琥珀才能做枕头,哪里一定要用珍珠装饰车辆才算豪华?远征的良驹不会遇到青海的骏马,力尽之时也难以征服蜀地的毒蛇,国家的安危原本就掌握在谋臣手中,而卑贱的妾妃又岂能作为祸乱的根基。
释义
这首诗通过回顾历史,批判了历代王朝的奢靡之风,强调了勤俭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性,也指出了谋臣在国家安危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卑贱之人难以成为祸乱根源的真相。
赏析
这首诗以史为鉴,深刻揭示了国家兴衰的根源,首联总括历史经验,指出勤俭与奢靡是国家成败的关键,颔联通过对比,进一步强调了奢华的无益与勤俭的可贵,颈联则以远征和力穷为喻,说明国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尾联则直接点题,指出谋臣才是国家安危的决定者,而卑贱的妾妃并不能成为祸乱的根源,这是对当时社会上一些错误观念的批判。
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寄托了对现实的深切忧虑,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李商隐作为一位有识之士,深感国家兴衰之责,于是通过回顾历史,批判现实,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未来的忧虑,他希望通过这首诗能够唤起人们的警觉和反思,共同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