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登楼望远
唐·李商隐
断桥人行夕阳路,楼观琉璃影中见。
远山如黛映霞光,近水含烟笼暮霭。
孤鸿声里斜阳尽,万点灯火夜初绽。
此情此景难自禁,唯愿长吟寄幽怀。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作往往寓意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译文:
在夕阳照耀下的断桥上,行人缓缓行走;从楼上的观景台望去,琉璃般的光影中隐约可见这一切,远处的山峦如同黛色一般映衬着晚霞的光芒,近处的水面则含着轻烟,被傍晚的云雾所笼罩,在孤鸿的哀鸣声中,夕阳渐渐落山,而万盏灯火则在夜色中初次亮起,此情此景让人难以自禁,只愿通过长吟来寄托自己内心的幽怀。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楼望远所见的美丽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感受,前两句通过“断桥”、“夕阳路”、“楼观”、“琉璃影”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后两句则通过“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孤鸿声里”、“万点灯火”等描写,进一步渲染了傍晚时分的宁静与美丽,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幽思。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傍晚时分的美丽景色,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世界,诗人通过“断桥人行夕阳路”和“楼观琉璃影中见”两句,巧妙地将人与景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和谐而宁静的氛围,诗人还通过“远山如黛”、“近水含烟”等描写,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李商隐在晚唐时期,面对社会动荡和个人遭遇的困境,内心感到孤独和无奈时所作,他通过登楼望远,将内心的情感寄托于眼前的景色之中,以此来抒发自己的幽思和感慨,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叹息,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个人命运多舛,李商隐的这首诗正是对这种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和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
注:这首诗并非李商隐的真实作品,而是根据题目要求和关键词生成的虚构作品,在解析过程中,我尽量结合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和特点进行创作和解读,以符合题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