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登高望远
唐·李商隐
追攀坐叹风尘隔,空听钧天梦帝乡。
云路迢迢难可即,仙踪渺渺易相忘。
心随明月归何处,身逐流光到海疆。
回首天涯芳草绿,前程漫漫路茫茫。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满足题目要求,李商隐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擅长律诗和绝句,尤其以爱情诗和无题诗著称,他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也反映了晚唐社会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坎坷。
译文
我试图攀登却只能坐着叹息,被尘世的风尘所阻隔,只能空自聆听天上的钧天广乐,梦想着那遥远的帝乡,通往仙境的道路遥远而难以触及,仙人的踪迹渺茫而容易被人遗忘,我的心随着明月不知归向何方,身体却随着流逝的时光漂泊到了海角天涯,当我回首望向那遥远的天边,只见芳草萋萋,而前方的道路却漫长而迷茫。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高远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之间的矛盾,首联“追攀坐叹风尘隔,空听钧天梦帝乡”描绘了诗人试图攀登高峰却受阻于风尘,只能空怀梦想;颔联“云路迢迢难可即,仙踪渺渺易相忘”进一步强调了通往理想境界的艰难与渺茫;颈联“心随明月归何处,身逐流光到海疆”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漂泊;尾联“回首天涯芳草绿,前程漫漫路茫茫”以芳草绿、路茫茫作结,既是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迷茫。
赏析
这首诗以登高望远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对高远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之间的矛盾,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迷茫,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风尘隔”、“钧天广乐”、“云路迢迢”等,既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诗人通过对比与反衬的手法,将理想与现实、追求与无奈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
创作背景
(虚构)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晚年时期,当时他身处晚唐社会动荡不安、个人命运坎坷多舛的背景下,诗人虽然心怀高远理想,但面对现实的种种阻碍和无奈,他感到力不从心、前途渺茫,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高远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之间的矛盾和挣扎,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