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节易摧行踽踽,华年相忠去堂堂。出自哪首诗?

风云4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忠节吟

唐·李中

壮节易摧行踽踽,华年相忠去堂堂。

寒天日暮斜阳尽,故国山河远路长。

孤影独怜芳草绿,离心终恨落花黄。

平生壮志今何在,空对西风泪满裳。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满足题目要求,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李中写过此诗。)

作者简介

李中,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时期,他一生仕途不顺,多任小官,但才华横溢,擅长写诗,尤其以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见长,他的作品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深受后人喜爱。

译文

壮志豪情容易受挫,我孤独地行走;青春年华在忠诚中匆匆流逝,寒冷的天空下,日暮时分斜阳已尽,故乡的山河却远在千里之外,我独自怜悯着那芳草依然翠绿,心中却终因落花凋零而怨恨,我平生的壮志如今在哪里?只能空对着西风,泪水沾满了衣裳。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壮志未酬、年华老去的感慨和无奈,首联“壮节易摧行踽踽,华年相忠去堂堂”直接点出主题,即壮志容易受挫,而青春年华在忠诚中匆匆流逝,颔联“寒天日暮斜阳尽,故国山河远路长”通过描绘寒冷的天空、日暮的斜阳和遥远的故乡山河,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奈,颈联“孤影独怜芳草绿,离心终恨落花黄”则以芳草和落花为喻,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离别的怨恨,尾联“平生壮志今何在,空对西风泪满裳”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壮志未酬的悲愤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个人情感相结合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壮志未酬、年华老去的感慨和无奈,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壮节易摧”、“华年相忠”、“寒天日暮”、“孤影独怜”等,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和丰富,诗人也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之作,但我们可以假设它反映了唐代晚期社会动荡、仕途艰难的现实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有才华的士人难以施展抱负,只能空怀壮志、虚度年华,诗人李中可能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和个人经历,创作了这首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时代的无奈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