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烈尚能开後世,高材今复继前踪。下一句是什么?

梦梦5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史

朝代:清代

作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独怜才调世应稀,骥子龙文世所奇。

余烈尚能开後世,高材今复继前踪。

作者简介

赵翼(1727年-1814年),字云崧,一字耘松,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清代文学家、史学家,江苏阳湖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进士,授编修,历官贵州镇远知府、两广总督幕僚、内阁中书,晚年主讲安定书院,赵翼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他论诗主“独创”,反对模拟,论诗五绝中曾写道:“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译文

李白的诗作和杜甫的诗篇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到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不是很新鲜了。

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开创一代新风,领导诗坛几百年。

我独自怜惜那些才华横溢的人世间应该很少,就像骥子龙文这样的骏马和良驹世间少有。

他们的才华和影响力还能为后世所开启,如今又有高才之士继承了他们的足迹。

释义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上杰出人才的赞美,以及对于人才辈出的时代的向往,诗中通过对比李杜诗篇的流传与当今才人的涌现,强调了文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表达了对那些能够继承前人遗风、开创未来新局的才子的赞赏。

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以李杜诗篇为例,指出即使曾经风靡一时的文学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失去新鲜感,从而引出“江山代有才人出”的论点,后两句则通过“余烈尚能开后世,高材今复继前踪”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才人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历史杰出人才的敬仰,也寄托了对未来才子的期望。

创作背景

赵翼生活在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他自身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史学家,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他对当时文坛现状的观察和思考有关,他通过对比历史上的文学巨匠与当代的才子,表达了对文学传承与发展的深刻认识,也反映了他对于才人辈出的时代的向往和赞美。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中包含了“余烈尚能开後世,高材今复继前踪”这两句,但整首诗并非完全围绕这两句展开,在赏析和解读时,应将其置于整首诗的背景和语境中进行理解。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