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史·其二
唐·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子房筹策汉时功,身退超然慕赤松。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歌往往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都源自勤俭,衰败则起于奢华,哪里一定要用琥珀来做枕头,哪里一定要用珍珠来装饰车辆呢?运气不好的时候,金子也会变成铁;时来运转的时候,铁也会变成金子,张良凭借智谋为汉朝建立了功勋,功成之后他却超然物外,羡慕起赤松子那样的隐士生活。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上的兴衰成败,强调了勤俭与奢华对于国家命运的影响,后两句则通过张良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于功成身退、超然物外生活态度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的前四句以历史为鉴,阐述了勤俭与奢华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性,语言平实而寓意深刻,后四句则通过张良的典故,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生活态度的赞赏,张良作为汉初三杰之一,以其卓越的智谋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却在功成名就之后选择退隐山林,这种淡泊名利的精神深深打动了诗人。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典故,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含蓄而富有韵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商隐在晚唐时期创作的,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诗人对于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他通过回顾历史,总结了国家兴衰的教训,并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诗人也通过张良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于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体现了诗人个人的高尚情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理想人格的普遍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