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浣溪沙·叹世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百年薪尽随缘去,莫学缁郎更误人。
白发满头归得也,青山何处不埋身。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后投身抗金斗争,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因政见不合,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上饶,其词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又不失温婉细腻,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译文
一生的辛劳如同柴火燃尽,随着缘分消逝而去,不要像那些僧侣(缁郎,指僧人,此处或泛指脱离现实生活的修行者)一样,再去误导他人,等到满头白发归来之时,才发现何处青山不能作为自己的归宿呢?
释义
此词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深刻感慨,以及对那些逃避现实、误导他人的行为的批判,首句“百年薪尽随缘去”以薪火喻人生,暗示生命的短暂与无常;次句“莫学缁郎更误人”则是对那些沉溺于虚幻世界、脱离现实生活的僧侣的批评,认为他们不仅自己逃避现实,还可能误导他人,后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归宿的豁达态度,认为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找到安息之所。
赏析
这首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词中“百年薪尽随缘去”一句,以薪火喻人生,既形象又深刻,表达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而“莫学缁郎更误人”一句,则是对那些逃避现实、误导他人的行为的直接批判,体现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与责任感,后两句则以豁达的态度,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归宿的看法,认为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整首词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既有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又有对现实的积极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词可能创作于辛弃疾晚年时期,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但多次遭受排挤与打压,晚年退隐上饶,在此期间,他对于人生、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这首词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对人生哲理进行深刻反思的产物,通过这首词,他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对逃避现实行为的批判,以及对人生归宿的豁达态度,也体现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与责任感,以及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