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潮
宋·苏轼
忆昨初为海上行,日斜来往看潮生。
微风吹动万层波,怒涛惊岸卷霜雪。
作者及朝代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擅长花鸟、枯木等,与文同、李鱓、米芾并称“四大家”。
译文
回想昨天我初次出海航行,日落时分来回看着潮水上涨,微风轻轻吹动,海面上泛起层层波浪,汹涌的波涛冲击着岸边,卷起千堆白雪般的浪花。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回忆中初次海上观潮的壮丽景象,首句“忆昨初为海上行”点明时间背景,是诗人的回忆;次句“日斜来往看潮生”则具体描绘了观潮的场景,日落时分,潮水初涨,诗人往来其间,欣赏着这一自然奇观,后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潮水的壮观景象,微风吹动海面,波涛汹涌,惊涛拍岸,卷起层层霜雪般的浪花。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海上观潮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首句“忆昨初为海上行”以回忆开篇,为全诗奠定了怀旧和感慨的基调,次句“日斜来往看潮生”则通过具体的场景描绘,将读者带入到那个日落时分、潮水初涨的美丽时刻,后两句则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潮水的汹涌澎湃、壮观震撼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充满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海上航行时所作,具体创作时间已难以考证,苏轼一生多次被贬谪,曾到过很多地方任职和游历,在这过程中,他有机会接触到大海这一自然奇观,并为之所震撼,这首诗就是他在海上航行时,回忆起初次观潮的壮丽景象,有感而发所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以及他在面对自然奇观时内心的震撼和敬畏,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轼在文学创作上追求自然、真实、生动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