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江亭晚望
唐·宋之问
浩渺浸云根,烟岚出远村。
鸟归沙路静,帆过浦桥昏。
鸥鹭稍回青霭外,汀洲时起绿芜中。
何当乘羽翼,直上凌苍穹。
作者简介
宋之问,唐代诗人,约生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卒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上元进士,累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曾因事被贬为泷州参军,后遇赦,官终考功员外郎,诗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多应制之作,文辞藻丽,为近体诗之定型颇有影响,所写诗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丽,自然流畅,对律诗定型颇有影响,为唐代近体诗发展作出了贡献。
译文
浩渺的江水浸没了云根,烟岚从远处的村庄袅袅升起,鸟儿归巢沙路变得寂静,帆船驶过桥边天色已昏,鸥鹭在青霭之外盘旋飞舞,汀洲上绿草丛生时隐时现,何时能插上羽翼,直冲云霄之上?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江亭晚望的壮丽景色,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致的宁静与壮美,首联写江水浩渺,云根被浸,烟岚缭绕,远村若隐若现;颔联写鸟归帆过,动静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孤寂的氛围;颈联“鸥鹭稍回青霭外,汀洲时起绿芜中”更是将自然景色描绘得生动传神,鸥鹭在青霭中飞翔,汀洲上的绿草随风摇曳;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飞翔、凌越苍穹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江亭晚望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自然景致的宁静与壮美,诗人以浩渺的江水和缭绕的烟岚开篇,营造出一种开阔而神秘的氛围,通过鸟归帆过的动态描写,与前面的静态景色形成鲜明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颈联中的“鸥鹭稍回青霭外,汀洲时起绿芜中”更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将自然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读者也能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宁静与美好,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飞翔、凌越苍穹的向往,与前面的景色描写相呼应,使全诗的主题得以升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作于宋之问被贬期间,在被贬的日子里,宋之问饱尝了世态炎凉和仕途的坎坷,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下去,而是更加热爱自然,寄情山水,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江亭晚望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仕途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