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早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古驿微灯照寒壁,荒村清月坠幽窗。
五更缥缈千山月,万里凄凉一笛风。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南北宋之交的杰出诗人,他早年曾游历四方,后入仕为官,但仕途并不顺畅,多次遭贬,陈与义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清新自然之作,也有沉郁顿挫之篇,尤其在战乱时期,他的诗作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译文
露水沾湿了骆驼毛织成的衣服,早晨的寒意较轻;
夜空中星星点点,分外明亮。
寂寞地走过小桥,仿佛还在梦中;
稻田深处传来阵阵草虫的鸣叫。
古老的驿站里,微弱的灯光映照着寒冷的墙壁;
荒凉的村庄中,清冷的月光洒落在幽暗的窗棂上。
五更时分,千山之上月光缥缈;
万里之外,凄凉的风中传来一笛之声。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早行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旅途的寂寞、艰辛和孤独,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对内心情感的抒发,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赏析
这首诗在描绘早行景象时,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使得画面生动而富有感染力,首联“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通过“露侵驼褐”和“星斗阑干”两个细节,生动地描绘了早行的寒冷和星空的明亮,颔联“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则通过“寂寞小桥”和“草虫鸣叫”两个意象,进一步渲染了旅途的寂寞和孤独,颈联和尾联则继续通过“古驿微灯”、“荒村清月”和“五更缥缈千山月,万里凄凉一笛风”等意象,深化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旅途艰辛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陈与义仕途不顺、漂泊异乡的时期,在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早行于荒凉的古道之上,内心充满了孤独和凄凉,他通过描绘早行的景象和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旅途艰辛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在战乱时期的艰难处境和复杂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