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堕浮云水卷空,沧洲夜泝五更风。下一句是什么?

风云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夜归沧洲

唐·许浑

月堕浮云水卷空,沧洲夜泝五更风。

雨余林气凉还湿,火老灯光暗又红。

野径草深迷宿鸟,渔舟人语透孤蓬。

今宵何处最堪怜,露冷烟寒树半红。

作者简介

许浑,唐代诗人,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代表作有《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咸阳城东楼》等。

译文

月亮落入浮云之中,水面仿佛被卷走般空阔无垠,我在夜色中逆着五更时的风回到沧洲,雨后林间的气息既凉爽又湿润,灯火因油将燃尽而显得暗淡且带着红色,田野间的小路被深草覆盖,让归巢的鸟儿迷失方向,渔舟上的人声透过孤零零的船篷传来,今晚哪里最值得人怜惜呢?是那露水寒冷、烟雾朦胧中半红的树木。

释义

此诗描绘了诗人夜晚归家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清的意境,首联点明时间和环境,月落云散,水面空阔,五更风起,营造出一种深夜归途的氛围,颔联进一步描绘雨后林间的清新与灯火的黯淡,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略带凉意的环境,颈联通过野径深草、宿鸟迷失、渔舟人语等细节,展现了夜晚自然界的生动与和谐,尾联则以问句形式,点出诗人心中最怜之处,即那露冷烟寒中半红的树木,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某种情感寄托。

赏析

许浑的这首诗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不仅传达了夜晚的宁静与美丽,还寓含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诗中的“月堕浮云”、“雨余林气”、“露冷烟寒”等意象,也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孤寂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某种情感波动,诗中的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也体现了许浑作为晚唐律体诗人的高超技艺。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虽无确切史料记载,但结合许浑的生平与作品风格,可以推测此诗可能作于诗人晚年归隐期间,许浑一生仕途不顺,晚年选择归隐山林,过着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生活,此诗中的沧洲、野径、渔舟等元素,以及所传达的宁静与孤寂感,都可能与诗人晚年的生活状态与心境有关,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许浑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以及他在归隐生活中所追求的那份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