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但归沧海阔,丘陵难学太山高。的释义

春秋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观沧海

朝代:唐代

作者:李峤

江汉但归沧海阔,丘陵难学太山高。

浮天自古东流去,长与人间作浪涛。

作者简介

李峤(约645年-约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文学家、书法家,他自幼聪颖好学,二十岁进士及第,曾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职,是唐代著名的宰相之一,李峤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五言律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有一定贡献,他也是一位书法家,擅长楷书,作品流传后世。

译文

江汉之水最终汇入广阔的沧海,而丘陵却难以企及泰山的高峻,江水自古以来就向东流去,浮天载地,永远在人间掀起层层浪涛。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江汉与沧海、丘陵与泰山的差异,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象的深刻感悟,江汉之水虽然浩渺,但终究要汇入更为广阔的沧海;丘陵虽然也是山峦,但难以与高耸入云的泰山相比,诗人以此比喻人生,暗示人们应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题材,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境界的深刻思考,首句“江汉但归沧海阔”,描绘了江汉之水汇入沧海的壮阔景象,暗示了人生的归宿和广阔天地,次句“丘陵难学太山高”,则以丘陵与泰山的对比,突出了人生追求的高度和难度,后两句“浮天自古东流去,长与人间作浪涛”,则进一步强调了江水的永恒和力量,寓意着人生的不息奋斗和永恒追求。

整首诗意境开阔,语言凝练,寓意深远,既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又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诗的内容和风格来看,很可能是李峤在游历山水、感悟人生时所作,李峤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着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和人生哲理的抒发,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境界的深刻思考和不懈追求,也体现了唐代诗歌注重意境、追求自然和哲理的特点。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