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叹贤豪
唐·刘禹锡
两朝人物叹贤豪,凛凛清风晚见褒。
青史几番留胜迹,江山依旧自英豪。
当年壮志今何在,昔日雄心已半消。
唯有高风长凛冽,千秋万代仰清标。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但此诗并非出自其真实作品集。)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其诗歌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译文
两朝之间的人物都赞叹那些贤能豪杰,他们凛然的正气直到晚年才得到褒扬,青史上多少次留下了他们的光辉事迹,而江山依旧,自然中仍然涌现着无数的英雄豪杰,当年的壮志如今还在哪里呢?昔日的雄心已经消磨了大半,只有那高尚的风范长久地凛然存在,千秋万代的人们都仰望着这份清高的品格。
释义
这首诗通过赞美历史上的贤豪人物,表达了对他们高尚品格和凛然正气的敬仰,诗中提到这些人物在两朝之间都备受赞誉,他们的光辉事迹被青史留传,而江山依旧,英雄辈出,个人的壮志和雄心却会随着时间而消磨,唯有那高尚的风范能够长久地影响后人。
赏析
这首诗以“两朝人物叹贤豪”开篇,直接点明了主题,即赞美历史上的贤豪人物,接着通过“凛凛清风晚见褒”一句,表达了这些人物的正气凛然和晚年才得到褒扬的遗憾,中间两联则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手法,进一步强调了个人壮志与江山依旧、英雄辈出的对比,以及个人雄心消磨与高尚风范长存的对比,尾联则以“唯有高风长凛冽,千秋万代仰清标”作结,升华了主题,表达了对高尚品格的无限敬仰和赞美。
创作背景
(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假设性描述)
刘禹锡在创作这首诗时,可能正处于对历史人物和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之中,他通过赞美历史上的贤豪人物,表达了对他们高尚品格和凛然正气的敬仰,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在唐代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禹锡或许也希望自己能够像那些贤豪人物一样,留下自己的光辉事迹和高尚品格,为后人所敬仰,他创作了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