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闺情
唐·韩偓
床上二姝展氍毹,绕床屏风山有无。
金钗斜戴宜春胜,玉佩丁东响暗凫。
雾鬓风鬟行欲懒,冰肌玉骨立犹孤。
妆成只对青铜镜,懒把花枝笑比姝。
作者简介
韩偓,晚唐五代诗人,字致光,号致尧,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幼聪颖,文思敏捷,十岁便能即席赋诗,龙纪元年(889年)进士及第,初在河中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等职,天祐二年(905年),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臣朱温,被贬为濮州司马,后弃官南奔,依附闽王王审知,韩偓的诗作风格独特,善于描绘细腻的情感和生活场景,是唐代晚期的重要诗人之一。
译文
床上两位佳人铺展着华丽的毛毯,环绕着床的屏风上绘着若隐若现的山水,她们斜戴着金钗,佩戴着象征春天的宜春胜,玉佩随着步伐轻轻作响,如同暗处的野鸭在轻鸣,她们的头发如雾般蓬松,风姿绰约,行动间略显慵懒,肌肤如冰如玉,亭亭玉立,显得孤高清冷,妆成之后,她们只对着青铜镜端详自己,懒得将手中的花枝与自己的美丽相比。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闺中女子的日常生活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她们的美丽与哀愁,首句“床上二姝展氍毹”点明了场景,二姝在床上铺展毛毯,准备休憩或娱乐,次句“绕床屏风山有无”则通过屏风上的山水图案,暗示了她们所处的环境既幽静又雅致,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金钗、玉佩、雾鬓风鬟、冰肌玉骨等意象,进一步描绘了她们的美丽与高贵,最后两句则透露出她们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妆成之后只能独自对镜,无人欣赏,连手中的花枝也懒得与之相比。
赏析
这首诗以闺情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闺中女子的内心世界,诗人以床上二姝为切入点,通过她们的生活细节和装扮,展现了她们的美丽与哀愁,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金钗斜戴宜春胜”、“玉佩丁东响暗凫”等,既描绘了她们的美丽,又暗示了她们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诗人还通过“雾鬓风鬟”、“冰肌玉骨”等意象,进一步强化了她们的高贵与清冷,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唐代晚期闺情诗的佳作之一。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韩偓的个人经历有关,韩偓在仕途上曾遭遇挫折,被贬为濮州司马后,他深感仕途的险恶与人生的无常,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可能对闺中女子的生活产生了共鸣,通过描绘她们的美丽与哀愁,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与无奈,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某种偏见或忽视,使得这些美丽而高贵的女子只能独自对镜,无人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