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龙
唐·李峤
乾坤昏昧生风雨,
草木萧疏尽凋残。
天下苍生待霖雨,
不知龙向此中蟠。
作者简介
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文学家、书法家,他自幼聪颖,年少成名,曾任宰相,是唐代文坛的重要人物之一,李峤的诗风清新自然,内容广泛,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也有描绘自然风光的佳作,他的诗作在唐代颇受赞誉,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译文
天地间昏暗不明,风雨交加,
草木凋零,一片萧瑟景象。
天下的百姓都在期盼着甘霖的降临,
却不知何时龙已悄然蟠伏在这片天地之中。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风雨交加的昏暗景象和草木凋零的萧瑟场景,表达了天下百姓对甘霖的迫切期盼,龙作为掌管雨水的神灵,却悄然蟠伏,不知何时才会降下甘霖,诗中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百姓的苦难与期盼,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风雨交加、草木凋零的萧瑟画面,营造出一种压抑而沉重的氛围,通过“天下苍生待霖雨”一句,诗人将百姓的期盼与龙的蟠伏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百姓的苦难与无奈,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灵象征,也赋予了这首诗更深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诗人还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反映社会现实,将百姓的期盼与自然的神秘力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而复杂的时期,虽然经济文化繁荣,但百姓的生活也时常受到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的影响,诗人李峤可能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创作了这首反映百姓期盼甘霖、对自然力量敬畏与无奈的诗歌,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