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
唐·杜荀鹤
丹楼碧阁无处所,只有溪山相照明。
闲卧竹根无远近,静看云起自分明。
林花带雨香犹嫩,溪水含风暖更清。
此去人间应更远,莫教车马入蓬瀛。
作者简介
杜荀鹤(约846—904),晚唐诗人,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他出身寒微,早年曾数次应举不第,后隐居九华山,以诗为业,杜荀鹤的诗风质朴自然,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也有一些描绘山林隐逸生活的作品,表现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译文
红色的楼阁和碧绿的亭台已无处寻觅,只有清澈的溪流和青翠的山峦相互映照,显得格外明亮,我悠闲地躺在竹根旁,不论远近,静静地观赏着云朵自由自在地升起,一切都显得那么分明,林中的花朵带着雨水,香气更加鲜嫩,溪水在微风的吹拂下,显得更加温暖而清澈,这里距离人间的喧嚣应该已经很远了,不要让世俗的车马进入这仙境般的蓬瀛之地。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时的宁静生活,通过对比“丹楼碧阁”的世俗繁华与“溪山相照明”的自然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诗中“闲卧竹根”、“静看云起”等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闲适与自在。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山林隐居图,首联“丹楼碧阁无处所,只有溪山相照明”以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自然美景的纯净与美好,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世俗繁华的摒弃,颔联和颈联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闲适与自在,以及自然景色的美丽与和谐,尾联则以“此去人间应更远,莫教车马入蓬瀛”作结,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珍视和对世俗喧嚣的拒绝,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杜荀鹤在多次科举不第后,选择了隐居山林,以诗为伴,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隐居生活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现实背景下,一部分士人选择隐居山林、追求精神自由的普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