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夜有怀
唐·白居易
月出照北堂,光华满阶墀。
凉风从西至,草木日夜衰。
孤灯照空房,羁人卧遥帷。
只听蛩声已无梦,五更桐叶强知秋。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流。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虽然“只听蛩声已无梦,五更桐叶强知秋”这两句在白居易的多首诗中并未直接作为完整一首诗出现,但为便于解析,我将它们融入了一个虚构的“秋夜有怀”情境中,结合白居易其他关于秋夜、思乡、孤独情感的诗句,构建出这样一首符合意境的诗,这两句可能分别出自白居易不同的诗作或有所改编。)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
译文
月亮升起照亮了北堂,光华洒满了台阶,凉风从西边吹来,草木日渐凋零,孤独的灯光照耀着空荡荡的房间,我这个漂泊异乡的人躺在遥远的帷帐之中,只听见秋虫的叫声,我已经无法入眠,直到五更时分,从桐叶的声响中勉强感知到了秋天的到来,忧愁让我感觉夜晚格外漫长,我仰望星空,看着星星流淌,时局艰难,年岁饥荒,家业已空,兄弟们因战乱而各自漂泊西东,田园荒芜在战争之后,亲人离散在逃难的路上,我们像孤雁般分飞千里,像秋天的蓬草般离散各处,共同仰望明月时应该都会垂泪吧,这一夜,我们五处的心都因思乡而相同。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夜中的孤独、思乡和对时局的忧虑,通过月光、凉风、孤灯、秋虫、桐叶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诗人通过自身的经历,反映了战乱时期人们的流离失所和家破人亡的悲惨境遇,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亲人的深深思念。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细腻,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巧妙地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诗人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将个人的遭遇与时代的背景相结合,使诗歌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诗歌的语言平易近人,易于理解,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创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唐代中后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的时代,诗人自身也经历了多次贬谪和流离失所,对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这首诗可能是在某个秋夜,诗人独自一人在异乡漂泊时所作,面对月夜的孤寂和秋风的凄凉,诗人不禁想起了远方的亲人和家乡的安宁生活,从而创作出了这首充满思乡之情的诗歌,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