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行
唐·韦庄
皖城西去百重山,陈迹今埋杳霭间。
半壁夕阳红似血,一行新雁去如帆。
秋风飒飒吹黄叶,寒水潺潺咽断猿。
回首故园何处是,心随明月到君山。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动乱的年代,亲身经历了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后入蜀依附王建,曾任前蜀宰相,韦庄的诗风清丽,词作尤为人称道,与温庭筠并称“温韦”,是“花间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译文
从皖城向西行去,重重叠叠的山峦连绵不绝,昔日的遗迹如今已深埋于云雾缭绕之间,夕阳如同半壁染红的血幕,一行新雁如同扬帆远航的船只,秋风飒飒,吹落片片黄叶,寒水潺潺,仿佛在为断猿的哀鸣伴奏,回首望向故乡,却不知它在哪里,只有我的心随着明月飞向了遥远的君山。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山行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历史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首联点明行程与古迹的埋没,颔联以夕阳和新雁象征时光的流逝与远方的向往,颈联通过秋风、黄叶、寒水和断猿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哀婉的氛围,尾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赏析
韦庄的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而著称,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山行的艰辛与孤独,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对故乡的眷恋,首联的“皖城西去百重山”与“陈迹今埋杳霭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又暗示了历史的沧桑,颔联和颈联则通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夕阳、新雁、秋风、黄叶、寒水和断猿等,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尾联则以“心随明月到君山”作为情感的升华,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推向了高潮。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韦庄入蜀之后,当他身处异乡,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文化时,不禁会怀念起自己的故乡和曾经的生活,作为一位经历过唐朝灭亡和五代纷争的诗人,韦庄对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也有着深刻的感悟,这些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抒发,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韦庄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历史的沉思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