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为宫阙寻常见,岂即诸天守夜叉。下一句是什么?

小星5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游金山寺

宋·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银为宫阙寻常见,岂即诸天守夜叉。

日观玉皇碧云里,不知谁识此山家。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译文

(针对“银为宫阙寻常见,岂即诸天守夜叉”两句)

银色的宫殿(指金山寺或想象中的天界宫殿)在这里似乎随处可见,难道这里真的是诸天神祇派遣夜叉守护的地方吗?

释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金山寺或想象中仙境的奇幻感受,银色的宫殿象征着超凡脱俗的仙境,而“寻常见”则透露出诗人在这种环境中感受到的平常与非凡的交织,后一句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真实性的好奇与揣测,暗含了对自然与超自然力量的敬畏。

赏析

苏轼的这首诗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邃的哲理思考著称,在这两句中,他通过描绘银色的宫殿和诸天神祇的守护,构建了一个既神秘又壮丽的仙境世界,通过反问的方式,诗人表达了对这种仙境真实性的质疑,以及对自然与超自然现象的深刻思考,这种虚实结合、意境深远的写法,使得诗歌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金山寺时所作,金山寺位于江苏镇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苏轼在游览过程中,被这里的山水景色和佛教氛围所感染,创作了一系列描绘金山寺及其周边景色的诗歌,这首《游金山寺》就是其中之一,在诗中,苏轼不仅描绘了金山寺的壮丽景色,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