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聪应已虚心待,奸党宁无侧目猜。的释义

梦梦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诫子诗

唐·李世民

圣聪应已虚心待,奸党宁无侧目猜。

事有密成多失败,舌存常见齿先摧。

深谋未许蛟龙得,暗算谁知鸮鸟来。

勿谓前贤成独步,勿谓后学无可裁。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世民

朝代:唐朝(618年-907年)

李世民,即唐太宗,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他年少从军,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即位后,年号贞观,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

译文

圣明的君主应当已经虚心待人,奸邪的党羽怎能不心怀猜忌?机密的事情往往因为泄露而失败,舌头还在的时候常常看到牙齿先掉,深远的谋略不容蛟龙得逞,暗中的算计谁能料到鸮鸟会来?不要说前代的贤人已经独步天下,不要说后来的学者无法被培养。

释义

这首诗是李世民告诫子孙要虚心待人,警惕奸邪,同时强调了保密和深谋远虑的重要性,以及不要轻视前人和后学的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告诫子孙为主题,语言质朴而深刻,首联“圣聪应已虚心待,奸党宁无侧目猜”直接点出主题,即圣明的君主应当虚心待人,而奸邪之人则会心怀猜忌,颔联“事有密成多失败,舌存常见齿先摧”通过对比,强调了保密的重要性,以及言语谨慎的必要性,颈联“深谋未许蛟龙得,暗算谁知鸮鸟来”进一步阐述了深谋远虑和警惕暗算的重要性,尾联“勿谓前贤成独步,勿谓后学无可裁”则是对子孙的期望,告诫他们不要轻视前人的成就,也不要忽视后学的潜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世民在晚年时期,为了告诫子孙后代如何为人处世、治国理政而创作的,作为一位英明的君主,他深知治理国家的不易,也深知子孙后代可能会面临的种种挑战,他通过这首诗,将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传授给子孙,希望他们能够虚心待人、警惕奸邪、保密谨慎、深谋远虑,并尊重前人和后学,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李世民作为一位君主的睿智和远见,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父亲和祖父的深情和期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