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年三往返,一身多在百忧中。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旅怀

唐·韦庄

二十四年三往返,一身多在百忧中。

长亭夜雨君知否,倚遍阑干看断鸿。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动乱的年代,亲身经历了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后入蜀依附前蜀王建,曾任前蜀宰相,韦庄的诗风清丽,词作尤为人称道,与温庭筠并称“温韦”,是“花间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译文

二十四年间我三次往返于旅途,这一身总是处在百般的忧虑之中,长亭边夜雨淅沥你可知道吗?我独自倚遍栏杆,望着天边那失群的孤雁。

释义

“二十四年三往返”直接表达了诗人多年奔波于旅途的艰辛与无奈;“一身多在百忧中”则揭示了这种生活状态给诗人带来的沉重心理负担,后两句通过描绘长亭夜雨和孤鸿断影的凄清景象,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长期漂泊生涯的感慨与无奈,首句“二十四年三往返”以时间跨度之大,凸显了诗人旅途的漫长与频繁;次句“一身多在百忧中”则直接点明了这种生活给诗人带来的沉重心理负担,后两句通过描绘长亭夜雨和孤鸿断影的凄清景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的时代,诗人亲身经历了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这些历史事件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回顾自己二十四年间的三次往返旅途,表达了对长期漂泊生涯的感慨与无奈,长亭夜雨和孤鸿断影的描绘,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抒发,也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