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作镆耶为物使,知君能笑不祥金。全诗是什么?

风云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宝剑篇

唐·刘叉

欲作镆耶为物使,知君能笑不祥金。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出匣凛然生寒烟。

吹毛可试不可触,血蛟鳞甲皆枯干。

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

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

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

作者及朝代

刘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元和年间(806—820),他性格豪爽不羁,好任侠使气,曾因酒醉杀人而逃亡,后遇赦放回,终以耕读自给而终,刘叉的诗风峻急,善于熔铸词语,以成新奇之境,如《偶书》、《自问》等篇,都较有特色。

作者简介

刘叉,字叉叉,唐代诗人中的一位奇人,他性格刚烈,不拘小节,常以酒会友,纵情山水,其诗作风格独特,语言犀利,多抒发个人豪情壮志及对世事的不满,虽然生平事迹记载不多,但从其诗作中可见其才华横溢,性格鲜明。

译文

想要铸造一把镆耶剑作为自己的武器,知道你能够笑对不祥的金属(指铸剑材料),优秀的工匠经过几年的精心锻造,终于铸成了一把名为龙泉的宝剑,龙泉剑的颜色如同霜雪一般洁白,出鞘时寒气逼人,仿佛有寒烟升起,这把剑锋利无比,吹毛即断,但不可轻易触碰,连血蛟的鳞甲都能被其斩得干枯,我希望这把剑能够快慰正直之士的心,斩断那些奸佞之臣的头颅,而不是用来报复个人的小怨,或是半夜里刺杀私仇,我劝你谨慎使用这把剑,不要让它成为神兵之耻。

释义

本诗通过描述铸造宝剑的过程及宝剑的锋利无比,表达了诗人对正义与邪恶的鲜明态度,他希望宝剑能成为铲除奸佞、维护正义的工具,而不是被用于个人恩怨的私斗,也提醒人们在使用武力时要谨慎,以免玷污了神兵的名声。

赏析

本诗以铸剑为引子,通过描绘宝剑的锋利与神奇,表达了诗人对正义与邪恶的深刻认识,诗中“欲作镆耶为物使,知君能笑不祥金”一句,既展现了诗人对宝剑的期待与信任,又暗示了铸剑材料的非凡与不凡,而“龙泉颜色如霜雪,出匣凛然生寒烟”等句,则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将宝剑的锋利与寒气逼人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还通过“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等句,表达了自己对正义与邪恶的鲜明态度,以及对宝剑的期望与寄托。

创作背景

本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环境有关,唐代中期,朝政腐败,奸臣当道,社会风气败坏,诗人刘叉对此深感不满,于是通过铸剑这一形象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正义与邪恶的深刻认识和对社会风气的批判,也寄托了自己对正义力量的期待与呼唤。

《宝剑篇》不仅是一首描绘宝剑的佳作,更是一首反映诗人政治态度和社会理想的诗篇,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诗人将自己对正义与邪恶的深刻认识和对社会风气的批判融入其中,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