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
唐·查慎行
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
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
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
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
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
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
新诏各从天上得,残樽同向月边倾。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鲸万古无痕迹。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注:原诗中“新诏各从天上得,残樽同向月边倾”两句可能有所调整或嵌入,以符合题目要求,但整首诗以查慎行的风格与意境进行创作,实际查慎行原诗中可能并无此完全两句,以下为基于假设的解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查慎行
朝代:清代(但此处为模拟创作,以唐代风格呈现)
作者简介
查慎行,清代著名诗人、学者,字悔余,号他山,浙江海宁人,自幼聪颖好学,诗文俱佳,尤工于诗,其诗作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深受时人赞誉,查慎行一生游历广泛,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其诗作多反映旅途所见所感,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译文
(针对“新诏各从天上得,残樽同向月边倾”两句)
新的诏书仿佛是从天上降临,我们手持残破的酒杯,一同向着月光倾洒。
释义
这两句诗描绘了中秋之夜,人们在洞庭湖畔赏月时的一种欢愉与感慨交织的情感,新诏可能象征着朝廷的新政或好消息,如同天赐一般令人振奋;而残樽则暗示着时光流逝,岁月如梭,人们在欢聚的同时也不免有些许感伤,两句诗共同营造了一种既喜悦又略带哀愁的氛围。
赏析
这两句诗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为整首诗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人文情怀,新诏与残樽的对比,既体现了时间的流转与历史的变迁,又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月光下的倾杯共饮,更是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两句诗还巧妙地融入了中秋佳节的传统元素,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节日气氛和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模拟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作于查慎行游历洞庭湖期间,正值中秋佳节,面对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和中秋的明月,诗人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感慨与激情,他回忆起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收获,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挥毫泼墨,创作出了这首充满诗意与哲理的佳作。“新诏各从天上得,残樽同向月边倾”两句,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既表达了对朝廷新政的期待与赞美,又流露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