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包含关键词“悲哉作劳亦已久,暮歌如哭难为听”的诗句实际上出自唐代诗人元结的《农臣怨》,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详细解析。
诗词原文
《农臣怨》
唐·元结
悲哉为农者,生此尘土中。
绿苗忽已秽,常恐委蒿蓬。
哀哉作劳亦已久,暮歌如哭难为听。
长天无日复无夜,云气苍苍风雨黑。
作者简介
元结(719年—772年),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浪士、漫郎,河南鲁山人(今河南鲁山县),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他曾任道州刺史、容管经略使等职,政绩卓著,元结与杜甫友善,诗风古朴,反对浮艳,其散文成就尤著,有《元次山集》传世,他主张文章应反映社会现实,为民生疾苦发声,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
译文
可悲啊,我们这些农民,生存在这尘土飞扬的世间,绿色的秧苗忽然就被杂草掩盖,常常担心它们会荒废在蒿蓬之中,悲哀啊,我们劳作的时间已经太长了,傍晚时分唱起的歌谣如同哭泣,让人难以忍受,漫长的天空既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云气苍茫,风雨交加,一片漆黑。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农民的艰辛生活和劳作环境,表达了诗人对农民深切的同情和关怀,诗中“悲哉为农者”直接点出了农民的悲惨处境,“生此尘土中”则进一步强调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不易,接下来的诗句通过描述秧苗被杂草掩盖、劳作时间过长、天气恶劣等场景,进一步渲染了农民的苦难。
赏析
这首诗以农民的生活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抒情,展现了农民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命运,诗人以悲怆的笔触,刻画了农民在尘土中劳作、在风雨中挣扎的艰辛生活,表达了对农民深切的同情和关怀,诗人也通过这首诗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呼吁社会关注农民的苦难,为农民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
创作背景
元结生活在唐代中期,这是一个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农民生活日益困苦的时代,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元结深感农民的苦难和无奈,因此他创作了这首诗来反映农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现实,通过这首诗,元结希望能够唤起社会对农民的关注和同情,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农臣怨》是一首深刻反映农民苦难和社会现实的佳作,它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抒情,展现了元结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的担当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