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北宋诗人王安石的《独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独归
北宋·王安石
锺山独归雨微冥,稻畦夹冈半黄青。
孤村树色昏残照,远寺钟声入暮庭。
病后始知身计拙,老来偏与物情暌。
却将心事归平淡,浅酌村醪任醉醒。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译文
我独自回到钟山,这时细雨迷蒙,稻田和山冈夹着,稻子半黄半青,孤独的村庄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树色苍茫,远处的寺庙的钟声传入我傍晚的庭院,病后才知道身体不好,年老时才觉得和世上的事情不合,却将心事归于平淡,在村子里喝着小酒,任凭自己醉醒。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归家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淡泊,诗中“雨微冥”、“半黄青”等词语,既描绘了自然景色,又隐含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无奈,而“孤村”、“远寺”等意象,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孤独感。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造诣,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归途中的自然景色,将雨后的朦胧、稻田的斑斓、孤村的苍茫、远寺的钟声等景物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清新淡雅的山水画,诗人又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相得益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诗人在用词上也十分讲究,如“微冥”、“半黄青”等词语,既准确地描绘了自然景色,又富有诗意和美感。
创作背景
王安石在晚年时期,由于变法失败,政治上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心情十分抑郁,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归途中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淡泊,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无奈,在诗中,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既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又寄托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独归》是一首充满诗意和美感的佳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后人的广泛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