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右军笔墨空残沼,内史文章祇废台。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右军笔墨空残沼,内史文章祇废台”这两句并非李白原诗中的句子,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进行了一次创意性的融入,原诗中对应位置的句子为“云物俱鲜明,陵烟一鸟过”,以下分析将基于这一创意性融入进行。)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作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游,凤去台空,江水依旧东流不息。
东吴时代的宫苑遗迹埋没在幽僻的小径旁,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已经成荒丘。
三山云雾中隐隐露出的半个身躯,如同漂浮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两条水道。
王羲之的笔墨只留下了一片残沼,谢安的文章也只留下了一座废台。
总是因为浮云能够遮蔽太阳,让我看不见长安城,心中无限愁闷。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金陵凤凰台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往昔繁华不再、英雄迟暮的感慨。“右军笔墨空残沼,内史文章祇废台”两句,借王羲之(右军将军)和谢安(曾任内史)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人墨客才华虽在,但遗迹已废的惋惜之情。
赏析
这两句诗巧妙地融入了王羲之的书法和谢安的文学成就,与凤凰台的荒凉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王羲之的书法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而谢安的文学才华也为人称道,但如今他们的遗迹只剩下残沼和废台,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无情和历史的变迁。
创作背景
李白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值他游历金陵(今南京)期间,他登上凤凰台,眺望四周景色,不禁触景生情,想起了历史上的繁华与衰落,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感慨的诗篇,虽然“右军笔墨空残沼,内史文章祇废台”两句并非原诗内容,但这一创意性的融入,无疑为原诗增添了更多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