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寄远
朝代:清代
作者:黄遵宪
寄声万里心绸缪,莫道异趣无相求。
海天凭尺难量别,风月寄琴谁识愁。
望远每怀风雨夜,思归长对菊花秋。
何时得遂归田计,共醉东篱一径秋。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年-1905年),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州人,晚清著名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早年曾赴日本留学,后参与维新变法运动,曾任驻日、英、美等国使馆参赞、总领事等职,黄遵宪的诗作风格独特,融合古今,既有传统诗歌的韵味,又吸收了西方文学的元素,被誉为“诗界革命”的领袖之一。
译文
我把心声寄托给万里之外的你,心中充满了缠绵的情意,不要说我们志趣不同就无法相互追求,海天相隔,书信难以衡量我们的离别之情,风月之下,寄情于琴又有谁能懂得我的忧愁,每当风雨交加的夜晚,我总是怀念远方的你;思念归乡的心情,常常在菊花盛开的秋天更加浓烈,何时才能实现归隐田园的计划,与你一同在东篱下畅饮,共度那秋日的宁静时光。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归隐田园的向往,首联“寄声万里心绸缪,莫道异趣无相求”表达了诗人跨越千山万水传递心声,即使志趣不同也依然有共同追求的情感,颔联“海天凭尺难量别,风月寄琴谁识愁”通过海天之遥和风月寄情,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艰难和愁绪的难以言喻,颈联“望远每怀风雨夜,思归长对菊花秋”则通过风雨夜和菊花秋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怀念和归乡的渴望,尾联“何时得遂归田计,共醉东篱一径秋”则点明了诗人的归隐愿望,希望与友人共度宁静的田园生活。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归隐田园的向往,诗中既有对离别的无奈和愁绪的抒发,也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黄遵宪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传统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使得诗歌更加富有韵味和感染力,他也借鉴了西方文学的元素,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自由、开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黄遵宪在外交任职期间所作,当时他身处异国他乡,远离家乡和亲人,对远方的友人和家乡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他也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感到不满和无奈,渴望能够归隐田园,过上宁静的生活,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感人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