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园田居·其四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贱贫奔走食与衣,百日奔走一日归。
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注:虽然“贱贫奔走食与衣,百日奔走一日归”这两句在《归园田居》系列诗中并不连续出现,且可能经过后人整理或有所改动,但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整首诗中作为情境构建的一部分,实际在陶渊明的原诗中,这两句可能并不直接相连或出自同一首诗,但基于题目设定,我们进行如下解析。)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切感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长久地离开山泽间的隐居生活,任意放纵地在山野间游乐,姑且带着子侄辈,拨开丛生的草木,漫步在荒废的村落间,在坟墓和田野间徘徊游逛,依稀地记得这里曾是人们的住所,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上前打听砍柴的人,这里的居民都已迁徙何处?砍柴人对我诉说,这里的人皆已死亡无存,三十年过去,朝市已改,这话说得真不错,人生如同一场虚幻的变化,最终都将归于空无,贫贱的人为了衣食而奔走,忙忙碌碌地奔波上百天才能回家一次,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释义
此诗通过描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厌倦,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自由的深刻思考。“贱贫奔走食与衣,百日奔走一日归”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贫贱之人为生计奔波的艰辛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赏析
这两句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贫贱之人的生存状态,诗人通过“贱贫”与“奔走”的对比,强调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百日奔走一日归”的夸张手法,更是将这种艰辛放大到了极致,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贫贱之人的无奈与痛苦,这种对现实的深刻揭示,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到刘宋初年,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的时期,诗人对现实社会深感失望和厌倦,于是选择了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这首《归园田居·其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诗人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美好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表达了他对自由、宁静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和诗人的个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