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尘满眼衣可濯,梦寐惆怅何时还。出自哪首诗?

春秋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杂诗

唐·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黄尘满眼衣可濯,梦寐惆怅何时还。

作者及朝代

沈佺期,唐代诗人,约生于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卒于玄宗天宝五年(746年),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由协律郎累迁中书舍人,转太子少詹事,曾因贪污获罪下狱,后复职,官终太子少保。

作者简介

沈佺期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的宫廷诗人,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们的近体诗格律谨严精密,对唐代律诗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沈佺期的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描写边塞风光和征人思妇的佳作,也有抒发个人抱负和感慨时事的诗篇,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感情真挚,语言流畅,是唐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之一。

译文

听说黄龙戍边关,连年征战未曾休。

闺中少妇明月光,长照汉家军营头。

今春少妇思情意,昨夜良人梦中游。

满眼黄尘衣可洗,惆怅梦中何时归。

释义

这首诗描写了边关战争的残酷和征人思妇的相思之苦,首联“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点明边关战事频繁,连绵不断,颔联“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通过“闺里月”和“汉家营”的对比,表达了征夫思妇两地相隔、难以团聚的哀愁,颈联“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进一步描绘了少妇和良人(征夫)之间的深情厚意,尾联“黄尘满眼衣可濯,梦寐惆怅何时还”以黄尘满眼的景象和梦寐惆怅的心情,表达了征夫对归期的渴望和对家乡的思念。

赏析

这首诗以边关战争为背景,通过描写征夫思妇的相思之苦,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和含蓄,诗人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边关战场的荒凉和征人生活的艰辛,尾联的“黄尘满眼衣可濯,梦寐惆怅何时还”更是将征夫对家乡的思念和归期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唐代边关战争频繁、征人思妇相思之苦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朝代,但同时也是一个战争不断的朝代,边关战争频繁发生,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沈佺期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寄托了对征夫思妇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