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行
唐·杜牧
苍藤翠木江南山,激激流水两山间。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梦柳毵毵。
微风岸口孤帆影,落日楼台万点烟。
谁见幽人独来往,缥缈孤鸿影似仙。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虚构之作,杜牧并未写过此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这首诗的虚构内容进行。)
作者简介
杜牧,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多咏史抒怀,风格俊爽峭健,后人称之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他的诗作在晚唐时期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
译文
苍翠的藤蔓缠绕着翠绿的树木,点缀着江南的山峦;湍急的流水在两山之间奔腾不息,远行的路途让人不禁悲叹春天的即将逝去,而傍晚的余晖中还残留着对柳丝轻柔摇曳的梦境,微风轻拂,岸口处孤帆的影子渐行渐远;落日余晖映照下的楼台,被万点炊烟所笼罩,又有谁能看见那幽居之人独自往来,他缥缈的身影如同孤鸿一般,仿佛仙人下凡。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山水的美丽景色,以及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与哀愁,首联以“苍藤翠木”和“激激流水”勾勒出江南山水的自然之美;颔联则通过“远路”和“残霄”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颈联以“微风岸口”和“落日楼台”描绘了旅途中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尾联则以“幽人独来往”和“缥缈孤鸿”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超脱。
赏析
这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融入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哲思,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江南山水的美丽与哀愁,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巧妙地融为一体,诗中“苍藤翠木”与“激激流水”的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波澜与起伏,而“幽人独来往”与“缥缈孤鸿”的形象,则进一步凸显了诗人的孤独与超脱,使整首诗充满了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色彩。
创作背景
(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假设性描述)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牧晚年的一次游历之中,当时,杜牧已步入人生的暮年,对时光流逝和生命无常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在游历江南山水时,他被眼前的美景所触动,同时也勾起了对过往岁月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思考,他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中,创作出了这首充满哀愁与超脱之感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牧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