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古诗出自唐代诗人李隆基的《幸蜀西至剑门》,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幸蜀西至剑门
唐·李隆基
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
灌木萦旗影,飞泉溅马蹄。
黄屋亲乘矢石间,胡马欲踏河冰渡。
玉垒天文险,金川地脉来。
自古称难守,今朝定不开。
作者简介
李隆基,即唐玄宗,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712年-756年),他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年(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在位年间唐朝达到鼎盛,被称为“开元盛世”,但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导致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译文
剑门关高耸入云,形势险峻,皇帝的车驾从狩猎之地返回,翠绿的屏障千峰万仞,紧紧相连,红色的峭壁被五丁力士开辟出来,灌木丛缠绕着旗帜的影子,飞瀑溅湿了马蹄,皇帝亲自在战场上冒着箭矢和飞石,胡人的战马想要踏着河冰渡过河来,玉垒山的天险难以逾越,金川的地脉源远流长,自古以来这里就难以防守,今天更是不会让敌人打开关隘。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剑门关的险峻地势和皇帝亲征的英勇场景,诗中通过描绘剑门关的自然景观和战争氛围,展现了皇帝面对外敌入侵时的坚定决心和英勇无畏,也表达了对国家边疆安全的担忧和对守边将士的期望。
赏析
这首诗以剑门关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国家边疆安全的深切关注和对守边将士的赞扬,诗中“黄屋亲乘矢石间”一句,更是突出了皇帝亲征的英勇形象,展现了其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诗中也表达了对国家边疆安全的担忧和对守边将士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坚守阵地,保卫国家。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逃难至剑门关期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被迫逃离长安,前往四川避难,在逃难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边疆的危急,心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全的担忧和对守边将士的期望,他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期望,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唐玄宗对边疆安全的关注,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皇帝的担当和勇气。
《幸蜀西至剑门》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感和英雄气概的古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国家边疆安全的深切关注和对守边将士的赞扬,这首诗也反映了唐玄宗在逃难期间的复杂心情和期望,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