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边塞行
唐·王昌龄
云边鼓吹应先喜,日下旌旗更少留。
瀚海百重波渺渺,孤城万里影悠悠。
征人望北思乡泪,战马嘶风忆旧游。
黄沙白骨今何处,一片荒凉古塞秋。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王昌龄虽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但此诗并非其真实作品,以下解析基于虚构内容。)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译文
在边塞的云端,战鼓和号角的声音传来,战士们应该先感到喜悦,因为这意味着胜利的临近;而在日光之下,旌旗飘扬,战士们却不愿过多停留,因为他们深知战争的紧迫与责任,浩瀚的沙漠中波涛滚滚,孤城在万里之外显得孤零零的,征人们望着北方,思念着家乡,泪水不禁滑落;战马在风中嘶鸣,似乎也在回忆着过去的征战岁月,那些黄沙覆盖的白骨又在哪里呢?只剩下一片荒凉的古塞,在秋风中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悲凉。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战争的壮丽与悲壮,通过“云边鼓吹”与“日下旌旗”的对比,展现了战士们既期待胜利又深知战争残酷的复杂心情,诗中“瀚海百重波渺渺,孤城万里影悠悠”描绘了边塞的辽阔与孤寂,而“征人望北思乡泪,战马嘶风忆旧游”则表达了战士们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过往战斗岁月的怀念。“黄沙白骨今何处,一片荒凉古塞秋”以凄凉的景象收束全诗,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历史的沧桑。
赏析
这首诗以边塞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战士们复杂而真实的内心世界,诗中“云边鼓吹”与“日下旌旗”的对比,既表现了战争的紧张与激烈,又暗示了战士们对胜利的渴望与对家乡的思念。“瀚海百重波渺渺,孤城万里影悠悠”等句以壮丽的景象烘托出边塞的辽阔与孤寂,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黄沙白骨今何处,一片荒凉古塞秋”以凄凉的景象收束全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思与批判,又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生命的脆弱。
创作背景
(虚构)此诗为王昌龄在赴西北边塞途中或归来后所作,当时,唐朝边境战事频繁,王昌龄作为一位有抱负的诗人,对边塞战争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他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战士们英勇无畏精神的赞美,又表达了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诗中也蕴含着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之情,在虚构的创作背景下,这首诗成为了王昌龄边塞诗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