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苑中
唐·李商隐
苑中谁得从春游,想见渐台瓦欲流。
风光欲暮人欲散,一鸟自啼花自羞。
作者及朝代
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生活在晚唐时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情感表达著称,擅长爱情诗和无题诗,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感与人生感慨,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作者简介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背景下,一生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他的诗歌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寓意和个人情感,风格独特,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他的诗作在艺术上追求含蓄、凝练,善于运用象征、比兴等手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译文
在这皇家园林中,谁能有幸跟随君王一同春游呢?我仿佛能看到那渐台上的瓦片在岁月的侵蚀下,仿佛要流淌下来,当夕阳西下,天色渐暗,人们开始散去,只留下一只孤独的鸟儿在啼叫,花儿也似乎因无人欣赏而感到羞涩。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皇家园林中的春游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繁华的追忆和对现实孤独的感慨,首句“苑中谁得从春游”以设问的形式,引出对往昔君王春游盛况的想象;次句“想见渐台瓦欲流”则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现了园林的古老与沧桑;后两句则通过“风光欲暮人欲散”和“一鸟自啼花自羞”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孤独与寂寞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造诣,诗人通过设问的形式,巧妙地引出了对往昔繁华的追忆,使得诗歌在结构上更加紧凑;诗人善于运用具体的景物描写来渲染氛围,如“渐台瓦欲流”等,使得诗歌在形象上更加生动;诗人通过“一鸟自啼花自羞”的描写,将孤独与寂寞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得诗歌在情感上更加深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仕途不顺、心情抑郁的时期,他通过对皇家园林中春游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往昔繁华的追忆和对现实孤独的感慨,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在晚唐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背景下,诗人的这种情感表达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