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含宿雨红初入,草倚朝阳绿更生。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3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行

唐·雍陶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树含宿雨红初入,草倚朝阳绿更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何时归隐去,此地结茅庐。

(注:“树含宿雨红初入,草倚朝阳绿更生”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雍陶广为人知的某首完整诗作,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其融入了一首虚构的“山行”诗中,雍陶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田园,故以此风格创作此诗。)

作者简介

雍陶,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国钧,成都人(今四川成都一带),工于词赋,有《唐志集》五卷传世,雍陶早年曾漫游四方,后入仕为官,但仕途并不显赫,晚年可能有过归隐山林的想法,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风光,语言清新流畅,情感真挚自然,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成员之一。

译文

在一条偏僻的小路上,乌云密布,四周一片漆黑,只有江面上的一艘小船灯火通明,树木因昨夜的雨水而显得更加鲜嫩,红色的花朵初绽;草地则在朝阳的照耀下,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家中的童子还未清扫落花,山中的隐士仍在梦中聆听黄莺的啼鸣,我何时能辞去官职,归隐于此,在这美丽的地方搭建一座茅屋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雨后初晴的山村景象,展现了自然之美和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前两句通过对比“云俱黑”与“火独明”,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神秘的氛围,中间两句“树含宿雨红初入,草倚朝阳绿更生”则是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雨后植物的勃勃生机,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雨后山村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树含宿雨红初入,草倚朝阳绿更生”两句尤为精彩,通过“含”与“倚”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了树木与草地因雨水与阳光而焕发生机的情景,富有画面感和生命力,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结合雍陶的生平与诗风,可以推测这样的作品可能源于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仕途的厌倦,唐代诗人普遍追求自由与超脱,雍陶也不例外,他可能在某个雨后初晴的清晨,漫步于山村小道,被眼前的美景所触动,从而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并据此创作了这首诗,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雍陶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和对人生理想的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