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持橐从游人,更见熙宁第四春。的释义

春秋5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昭陵持橐从游人

宋·王安石

昭陵持橐从游人,更见熙宁第四春。

前度刘郎今又至,重来依旧见花新。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安石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他主张变法革新,以富国强兵,是北宋变法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在文学上,他也有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文风格峻切,笔力简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在昭陵(此处可能代指皇陵或某处名胜)我带着行囊与游人一同游览,又见到了熙宁年间的第四个春天,前次离开的刘郎(此处可能自喻或指某位友人)如今再次到来,重游此地依然能看到新鲜的花朵。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重游旧地的情景,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自然美景的恒久欣赏之情。“昭陵持橐”可能象征着诗人的身份或心境,“熙宁第四春”则明确指出了时间背景,而“前度刘郎今又至”则借用了历史典故,增添了诗歌的意蕴。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日重游的画面,诗人通过对比前次与此次游览的经历,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诗中“持橐从游人”一句,既描绘了诗人的形象,又暗示了他的心境,而“更见熙宁第四春”则点明了时间背景,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前度刘郎”的典故,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整首诗充满了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王安石变法失败、退居金陵之后,在变法期间,王安石曾一度位极人臣,但后因变法受阻而辞官归隐,在这段时期,他常常游历山水,以诗酒自娱,这首诗可能就是他在某次重游旧地时,有感而发之作,通过描绘春日重游的情景,诗人既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寄托了对变法失败、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的“前度刘郎”也可能暗含了诗人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回顾与反思。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