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嗟涉世终无补,久使高材雍上闻。的解释

小星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杂感

朝代:清代

作者: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其二

因嗟涉世终无补,久使高材雍上闻。

侠骨销磨留几许,诗魂黯淡欲何云。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剑匣空携空满袖,芒鞋踏遍帝王乡。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诗人,自幼聪颖,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三十五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集》、《西蠡印稿》。

译文

其二

可叹在世上奔波却始终没有什么益处,长久以来让有才华的人埋没而不得上达。

侠义精神消磨殆尽还剩多少呢?诗魂黯淡又想要说什么呢?

一生都因任性自负而成就了今天这样,四海之内竟无一人可以共语面对夕阳。

空携着剑匣却空满衣袖,穿着芒鞋踏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不得施展、怀才不遇的深深感慨,首句“因嗟涉世终无补”,表达了诗人对涉世多年却未能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叹息;次句“久使高材雍上闻”,则是对自己虽有高才却长期不得上达的愤懑,后两句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侠骨消磨、诗魂黯淡,一生负气,四海无人,只能空携剑匣、芒鞋踏遍京城。

赏析

这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悲凉,是诗人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深刻反思和无奈叹息,诗中“侠骨销磨”、“诗魂黯淡”等句,既是对自己才华的珍视,也是对现实社会的无奈控诉,诗人以剑匣空携、芒鞋踏遍的形象,展现了自己虽处困境却仍不失傲骨的精神风貌,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黄景仁生活在清朝乾隆年间,这是一个社会相对稳定但文化专制严重的时期,诗人自幼聪颖好学,却家境贫寒,一生怀才不遇,多次科举不第,只能四处奔波以谋生计,这种生活经历使得诗人对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题材,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自己才华不得施展的深深感慨,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虽处困境却仍不失傲骨、坚持自我的精神风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