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根万丈沧波底,除却蛟龙世不知。出自哪首诗?

春秋5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松

唐·施肩吾

孤根万丈沧波底,

除却蛟龙世不知。

作者简介

施肩吾,唐代诗人、道士,字希圣,号东斋,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西北)人,元和十五年(820年)进士,后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修道,世称“华阳真人”,他的诗作以奇丽见长,在晚唐颇有影响,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道教学者,对道教理论和修炼方法有着深入的研究。

译文

这棵松树孤独地生长在万丈深的水底,它的根深深地扎在沧波之下,如果不是蛟龙出没其间,世人根本无从知晓它的存在。

释义

“孤根万丈沧波底”描绘了松树生长环境的极端与孤独,其根系深植于万丈深渊的波涛之下,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深不可测的力量。“除却蛟龙世不知”则进一步强调了松树的隐秘与不凡,只有蛟龙这样的神秘生物才能与之相伴,而世人往往对其一无所知。

赏析

这首诗以松树为题,却并未直接描绘松树的形态,而是通过对其生长环境的描绘,展现了松树坚韧、孤傲、深藏不露的品格,诗人以“孤根万丈沧波底”起笔,既突出了松树的生长环境之恶劣,又暗示了其生命力的顽强与不屈,而“除却蛟龙世不知”一句,则通过蛟龙的神秘与不凡,进一步衬托出松树的超凡脱俗与不为人知的高洁品质,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意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施肩吾的个人经历与思想追求有关,作为一位道士和诗人,施肩吾对自然、生命、宇宙有着深刻的感悟与理解,他通过描绘松树的生长环境与品格,寄托了自己对坚韧不拔、深藏不露、超凡脱俗精神的追求与赞美,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某种不满与批判,即世人往往只关注表面的繁华与喧嚣,而忽视了那些真正具有内在价值与品质的事物。

《咏松》一诗不仅展现了施肩吾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自然、生命、宇宙的新视角和启示。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