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一封朝奏缘何事,断尽苏州刺史肠”为后人根据诗意化用而来,原诗中并未直接出现此句,但意境相近,可理解为对“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感慨与延伸。)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遥远的潮州去,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回望长安,云雾笼罩着秦岭,家乡何处是归程?雪拥蓝关,马也不肯前行,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释义
此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颔联直书“除弊事”,点明自己忠而获罪的非谤谤讥,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的愤慨;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尾联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赏析
这首诗是韩愈在贬谪途中所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中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忠而获罪的悲愤和对未来的忧虑,首联以“朝奏”与“夕贬”相对,突出了事件的突然和作者的无奈;颔联则直接表达了作者为朝廷除弊的决心和不惜牺牲自我的精神;颈联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寓情于景,表达了作者前途未卜的迷茫和悲凉;尾联则是对侄孙湘的嘱托,流露出对生死未卜的无奈和对家人的深深挂念。
创作背景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指骨一节迎入禁中,三月三日,又送往各寺院,供信徒膜拜,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极不利于国计民生,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唐宪宗览奏大怒,要将韩愈处以极刑,朝臣们认为韩愈素有文名,且忠直敢言,不宜轻加诛戮,唐宪宗便将他贬为潮州刺史,责即日出京,韩愈行至蓝田县时,其侄孙韩湘赶来,要同他一起前往贬所,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诗赠给韩湘,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
“一封朝奏缘何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虽非原诗句,但准确捕捉了韩愈因上疏言事而遭贬谪的悲壮情境,体现了诗人对忠而见弃的深切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