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行人愁暍死,那知高处有清风。全诗是什么?

春秋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附加句

地上行人愁暍死,那知高处有清风。(此句为后人根据诗意引申添加,非原诗内容,但为解析方便,特此说明)

作者及朝代

作者:高骈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高骈,字千里,晚唐名将、诗人,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他出生于禁军世家,历任右神策军都虞候、秦州刺史、邠宁节度使等职,高骈能写诗文,尤善兵法,画得一手好画,被时人称为“落笔生风雷”、“自成一家”,晚年的高骈却迷信神仙之术,重用奸臣吕用之、张守一等,导致军力衰弱,被叛将毕师铎所囚,最终忧愤而死。

译文

绿树葱郁浓荫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入了池塘,水晶帘在微风中轻轻摆动,满架的蔷薇香飘满院。

(附加句译文):地上的行人因炎热而愁苦,哪里知道高处有凉爽的清风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山亭的幽静清爽,绿树成荫,楼台倒映,微风拂面,蔷薇飘香,构成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夏日画卷,附加句则通过对比地上行人的酷热与高处的清风,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和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日山亭的清幽景象,通过绿树、楼台、池塘、水晶帘、蔷薇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凉爽的氛围,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地上的酷热与高处的清风进行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也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脱态度,这首诗的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净化。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高骈的仕途经历有关,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诗人可能因对现实的不满而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山亭夏日的清幽景象成为了他寄托情感、抒发情怀的理想场所,通过描绘这一景象,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也寄托了对超脱世俗生活的渴望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附加句“地上行人愁暍死,那知高处有清风”可能也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讽刺和批判,暗示着那些身处社会底层、饱受苦难的人们无法享受到高处的清风和宁静。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