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篁不动翠相重,日射流尘四散红。上一句是什么?

风云5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松篁不动翠相重,日射流尘四散红。

作者简介

高骈,唐代名将、诗人,字千里,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他生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卒于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高骈早年曾历任右神策军都虞候、秦州刺史等职,以平定交趾(今越南)叛乱之功,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入朝为禁军统帅,他擅长诗文,作品风格清丽,多描写山水景色,此诗《山亭夏日》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译文

绿树葱郁浓荫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入了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注:原诗后两句在此处为解释整体意境而稍作调整,原诗直接描述的是松篁静谧、日光照耀尘埃的情景,但为保持译文连贯性,加入了“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的想象,以展现夏日山亭的宁静与美好。)松竹青翠重叠,宛如碧绿的屏障,阳光穿透,使得空气中的尘埃在阳光下四散,呈现出点点红光。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山亭的幽静与美丽,前两句通过绿树浓荫、楼台倒影等意象,展现了夏日山亭的清凉与宁静;后两句则通过松篁的静谧不动和日光穿透尘埃的细节,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宁静的氛围,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时间的静止感,让人感受到夏日的悠长与闲适。

赏析

此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日山亭的景致,通过绿树、楼台、松篁、日光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既表现了夏日的宁静与悠长,又通过日光照耀尘埃的细节,增添了画面的生动与真实感,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宁静。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高骈担任地方节度使期间,他或许在某个夏日午后,漫步于山亭之中,被眼前的美景所触动,于是写下了这首《山亭夏日》,在那个时代,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而高骈却能在这短暂的宁静时光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和创作的灵感,将这份宁静与美好定格在诗句之中,流传至今,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高骈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也能体会到他在乱世中寻求心灵栖息地的渴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