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的释义

梦梦56个月前

诗词原文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

(注:“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并非杜甫《蜀相》原句,此处为创作需求而构想添加,旨在围绕诸葛亮与蜀汉的题材进行创作分析。)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

译文

在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映照石阶,自当显出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鸣,清脆的声音无人倾听。

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小小的蜀汉能够支撑起与吴魏鼎足而三的局面,若不是诸葛亮虚心求贤,又怎能得到这样的贤才呢?

释义

此诗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辅佐刘备、开创蜀汉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丰功伟绩的追述,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的感慨。

赏析

“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一句,虽为构想添加,但深刻体现了诸葛亮治国理政的智慧与谦逊求贤的态度,诸葛亮在蜀汉这样一个小国,能够对抗强大的曹魏和东吴,其治国才能和军事智慧令人钦佩,而这一切成就的背后,是他虚心纳谏、广纳贤才的胸怀,此句既是对诸葛亮个人品质的赞美,也是对领导者应具备的谦逊与智慧的一种颂扬。

创作背景

虽然“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并非杜甫原句,但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杜甫在创作《蜀相》时加入这样的句子,很可能是为了更加深入地表达对诸葛亮治国才能和人格魅力的敬仰,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离失所,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他通过歌颂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诸葛亮,来表达自己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对现实的不满,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入对诸葛亮虚心求贤的赞美,既是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批判和呼吁。

虽然“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并非杜甫《蜀相》原句,但通过对其进行的创作分析和赏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杜甫对诸葛亮及其治国理念的敬仰,以及他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