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木
唐·杜荀鹤
灵山宁与世为仇,斤斧侵凌自不休。
翠色本宜霜后见,寒声偏向酒中愁。
栖鸾舞凤枝偏软,鸠恶丁当树易秋。
幸得此身依涧水,春来犹得涧边游。
作者简介
杜荀鹤(约846—904),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晚唐诗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早年曾数次应进士试不第,后隐居九华山,以诗为业,他的诗反映现实,揭露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诗风质朴自然,清新流畅,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译文
灵山本不愿与世人为敌,但砍伐的斧头却从未停止对它的侵凌。
翠绿的颜色本应在霜后更显鲜亮,而那寒风中的声响却偏偏增添了酒中的愁绪。
凤凰栖息的树枝因柔软而显得优雅,但鸠鸟等恶鸟的到来却使树木更容易凋零。
幸好这山木还能依傍着涧水生长,到了春天,我依然能在涧边欣赏它的风采。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木遭受砍伐的遭遇,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遭受破坏的忧虑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灵山宁与世为仇,斤斧侵凌自不休”直接点明了山木遭受砍伐的无奈与愤怒,而“翠色本宜霜后见,寒声偏向酒中愁”则通过描绘山木在霜后的美丽和寒风中的声响,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愁绪。
赏析
这首诗以山木为题材,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山木赋予了人的情感和意志,使其成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诗中“灵山宁与世为仇”一句,既表达了山木不愿与世人为敌的意愿,又暗示了世人对自然的无情破坏,而“斤斧侵凌自不休”则直接揭示了砍伐者对山木的残酷行为,后两句则通过描绘山木在不同季节和情境下的表现,进一步突出了其坚韧不拔和生命力顽强的特点。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杜荀鹤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有关,晚唐时期,社会矛盾尖锐,自然生态也遭受了严重破坏,杜荀鹤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自然遭受破坏的忧虑和愤怒,又寄托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通过描绘山木的遭遇,呼吁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首诗也反映了杜荀鹤作为一位晚唐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