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隐侯孙亦老,偶寻陈迹到烟萝。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56个月前

诗词原文

访隐者不遇

唐·宋之问

今日隐侯孙亦老,偶寻陈迹到烟萝。

山中春色还依旧,物是人非事事休。

松径风清闻鸟语,花溪月冷照渔舟。

欲知高士归何处,云水苍茫一径秋。

(注:“今日隐侯孙亦老,偶寻陈迹到烟萝”这两句并非出自宋之问现存的确切作品中,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根据古典诗词的风格与意境,创作了这首假托宋之问之名的诗,以下解析基于这首虚构的诗作。)

作者简介

宋之问,唐代著名诗人,约生于公元656年,卒于约712年,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累迁至考功员外郎,因谄事张易之兄弟,坐贬泷州参军,后遇赦北归,征拜左拾遗,诗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多应制之作,文辞华美,为时人所重。

译文

今日我探访的隐士(隐侯之孙)也已老去,偶然间我追寻着旧日的痕迹来到了这云雾缭绕的山林深处,山中的春色依旧如昔,但人事已非,一切往事都已成空,松树小径上清风徐来,能听到鸟儿的欢歌,花溪边月色清冷,映照着渔舟,想要知道那位高士究竟归隐到了何方,只见云水茫茫,一条小径通向了深秋的远方。

释义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及对故人的怀念之情,通过描绘山中春色的恒常与人事的变迁,反映了时间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通过松径、花溪、鸟语、渔舟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宁静致远的意境。

赏析

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通过对比“山中春色还依旧”与“物是人非事事休”,突出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诗人以“松径风清闻鸟语,花溪月冷照渔舟”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山林间的幽静与美丽,进一步烘托了隐逸生活的闲适与自在,欲知高士归何处,云水苍茫一径秋”则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让人感受到隐者超脱尘世的飘逸与神秘。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我们可以设想其创作背景可能源于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及对故人的怀念,在唐代,隐逸文化盛行,许多文人墨客都向往着山林间的宁静与自由,诗人或许在某个春日,偶然间想起了曾经探访过的某位隐士,于是决定再次前往,却发现隐士已老,人事已非,从而触发了对生命、时间以及隐逸生活的深刻思考,这种情感与思考,便化作了这首充满哲理与意境的佳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