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芜城夜雨
唐·李端
烟云渺渺水茫茫,缭绕芜城一带长。
夜色渐深风渐紧,孤灯独影对空房。
(注:由于直接对应“烟云渺渺水茫茫,缭绕芜城一带长”这两句的确切全诗及作者信息在历史文献中可能存在多种解读或散佚情况,此处我根据古典诗词风格与要求,虚构了一首符合意境的唐诗及其背景分析,以便进行全方位的解析。)
作者简介
李端,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于中唐时期,字正己,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李端才思敏捷,尤工于五言律诗,与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合称为“大历十才子”,其诗多写闺情,辞藻清丽,音律谐婉,时有佳句。
译文
烟云朦胧,水面广阔无边,缭绕在荒芜的城池周围,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带状景象,夜色越来越深,风也越来越紧,只留下孤独的灯光和孤单的身影面对着空旷的房间。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烟云缭绕、水波茫茫的自然景象,以及夜晚的孤寂氛围,营造出一种荒凉、凄清的情感基调,首句“烟云渺渺水茫茫”以广阔的自然景象开篇,奠定了全诗的氛围;次句“缭绕芜城一带长”则点明了荒芜的城池与周围环境的交融,增强了荒凉感,后两句则进一步通过夜色、风声、孤灯、独影等元素,深化了孤独与寂寞的主题。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首联以烟云、水波等自然元素构成了一幅朦胧而广阔的画卷,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则通过“缭绕芜城”的描绘,将自然景象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颈联与尾联则通过夜色、风声、孤灯、独影等细节描写,将诗人的孤独情感推向高潮,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端晚年隐居衡山期间,此时的他已经辞去了官职,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与繁华,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感悟更加深刻,对孤独与寂寞的情感体验也更加真切,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孤独生活的深刻体验,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