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全诗是什么?

梦梦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晚春田园杂兴(其十二)

宋·范成大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

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作者及朝代

作者:范成大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官员,他早年仕途坎坷,后曾任地方官,政绩显著,晚年退居石湖,致力于文学创作,范成大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清新自然,尤其擅长描写田园风光和农民生活,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译文

桑叶已经被采摘干净,树荫变得稀疏,用芦苇编成的蚕箔里,蚕已经结成了密密麻麻的肥茧,我随意地向村里的农家询问当地的风俗习惯,却惊讶地发现,尽管他们如此勤劳辛苦,为何仍然遭受着饥荒和贫困的困扰?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晚春时节农村蚕桑生产的景象,以及农民生活的艰辛,首句“柔桑采尽绿阴稀”描绘了桑叶被采摘后的景象,暗示着蚕桑生产周期的结束;次句“芦箔蚕成密茧肥”则展示了蚕茧丰收的景象,本应是农民喜悦的时刻,后两句笔锋一转,通过询问村家风俗,揭示了农民即便在丰收之年也依然面临饥荒和贫困的残酷现实。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晚春田园的景象,通过对比蚕茧的丰收与农民的贫困,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公,诗人以“聊向村家问风俗”的口吻,既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的关切,也流露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与批判,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和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范成大在晚年退居石湖期间,深入农村生活,对农民的生活状况有着深刻的了解和同情,这首诗正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反映了南宋末年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当时,尽管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但由于封建剥削的加重和自然灾害的频发,农民的生活依然十分艰难,范成大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也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深刻批判,体现了他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