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过晋阳宫
唐·李隆基
张公大谷虽云美,谁肯苞苴出晋阳。
四塞山河空自固,两朝天子枉思量。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隆基,即唐玄宗,唐朝第八位皇帝,也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他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然而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唐王朝的边疆,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朝代:唐朝
作者简介
李隆基,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唐王朝的边疆,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译文
张公的大谷虽然风景秀丽,但又有谁愿意为了这美景而离开晋阳呢?四周的山河虽然险固,但两朝的天子却白白地在这里费尽思量。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晋阳宫及其周边美景的赞美,但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奈和感慨,张公的大谷虽然美丽,但人们却不愿为了欣赏这美景而离开晋阳,暗示了晋阳之地有着某种特殊的吸引力或重要性,而“四塞山河空自固,两朝天子枉思量”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认为尽管晋阳四周的山河险固,但两朝的天子却在这里白白地费尽心思,未能充分利用这一地理优势。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晋阳宫的壮丽景色,并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前两句赞美了张公大谷的美景,但紧接着用反问句“谁肯苞苴出晋阳”来引出后两句的感慨,后两句则通过“四塞山河”和“两朝天子”的对比,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和无奈,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唐玄宗时期的政治局势有关,唐玄宗在位前期,唐朝达到了极盛时期,但到了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和边疆政策的失误,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这首诗可能是在唐玄宗反思自己统治时期的得失时所作,通过对晋阳宫及其周边美景的描绘和对历史的感慨,表达了他对唐朝兴衰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忧虑,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唐玄宗对边疆政策的反思和对边疆稳定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