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荔枝
宋·苏轼
红纱帐里透芳香,碧玉盘中缀锦囊。
琼浆玉液胜瑶酒,凤髓龙肝美可尝。
甘滋南北共传誇,栽接还如老圃家。
若使此花兼解语,应携西子并杨妃。
(注:虽然您只提供了两句关键词,但为了完整解析,我构造了一首包含这两句的假设性苏轼风格的荔枝诗,苏轼并未写过完全包含这两句的诗,但苏轼确实有多篇关于荔枝的诗作,此诗为基于苏轼风格和题材创作的模拟作品。)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政治上恪守儒家入世的传统,但在个人遭遇上又极为坎坷,故其作品中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也有深沉哀婉的情感表达。
译文
红纱帐中透出荔枝的芳香,碧玉盘中摆放着装满荔枝的锦囊,荔枝的汁液如同琼浆玉液,胜过仙家的瑶酒,其果肉如同凤髓龙肝,美味无比,值得品尝,荔枝的甘甜滋味在南北两地都广受赞誉,其栽种技术也如同老园丁般娴熟,如果荔枝花也能说话,那么它应该会与西施、杨贵妃这样的美人相提并论。
释义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荔枝的色香味俱佳,以及其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形象,诗人用“红纱帐”、“碧玉盘”等华丽的辞藻,烘托出荔枝的珍贵与美丽;用“琼浆玉液”、“凤髓龙肝”等比喻,强调了荔枝的美味与营养价值,诗人也通过“甘滋南北共传誇”一句,表达了荔枝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赞誉。
赏析
这首诗以荔枝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荔枝的独特魅力,诗人不仅赞美了荔枝的美味,还通过“栽接还如老圃家”一句,表达了对勤劳园丁的敬意,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历史典故,将荔枝与古代美女西施、杨贵妃相提并论,进一步提升了荔枝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荔枝的直接赞美,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模拟苏轼风格的假设性作品,但苏轼确实对荔枝情有独钟,曾多次在诗文中提及,苏轼在贬谪期间,曾有机会品尝到当地的荔枝,并对其美味赞不绝口,可以推测如果苏轼真的写过这样一首诗,很可能是他在品尝荔枝后,有感而发,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荔枝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苏轼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往往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这首诗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