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感
清·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嚼蜡已能忘世味,画脂那更惜时名。
箫心剑态谁人识,横槊诗成笑此生。
作者及朝代
作者:黄景仁(1749年—1783年)
朝代:清代
作者简介
黄景仁,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乾隆年间著名诗人,自幼聪颖,年少成名,但一生穷困潦倒,不遇于时,年仅三十五岁便病逝于山西运城,他的诗作情感真挚,风格苍劲,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译文
仙道与佛道都渺茫难寻,未能修成正果,只知道自己在这孤寂的夜晚发出不平的吟声,像随风飘荡的蓬草一样,我所有的悲歌豪气都已飘散,像沾上泥土的柳絮一样,我得到了薄情寡义的恶名,我已像品尝过蜡一样,能够忘却世间的滋味,又怎会再去珍惜那虚名呢?又有谁能理解我内心的箫声剑意呢?我横槊赋诗,笑对这短暂的一生。
释义
嚼蜡已能忘世味:比喻生活乏味,如同嚼蜡,已经能够忘却世间的各种滋味。
画脂那更惜时名:画脂,指在油脂上作画,难以持久,比喻追求虚名无实际意义,此句意为,既然生活如同嚼蜡,又怎会再去珍惜那短暂且虚无的名声呢?
赏析
这首诗是黄景仁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的悲愤之作,首联以“仙佛茫茫两未成”开篇,表达了自己在追求精神解脱上的失败;颔联“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则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自己漂泊无依、声名狼藉的境遇;颈联“嚼蜡已能忘世味,画脂那更惜时名”更是将内心的绝望与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尾联则以“箫心剑态谁人识,横槊诗成笑此生”收束,既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无人理解的苦闷,又以一种自嘲的方式,笑对这短暂而充满苦难的一生。
创作背景
黄景仁一生坎坷,虽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生活困顿,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抒发自己的悲愤与无奈,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命运的抗争,诗中充满了对人生无常、世态炎凉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自嘲,展现了黄景仁作为一位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诗人的复杂内心世界。